中国空军从俄乌战争中吸取经验:歼20决不能再打火箭弹了!

皇冠怎么开账号
你的位置:皇冠怎么开账号 > 新闻动态 > 中国空军从俄乌战争中吸取经验:歼20决不能再打火箭弹了!
中国空军从俄乌战争中吸取经验:歼20决不能再打火箭弹了!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俄乌战火绵延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消耗战范畴,成为各国军队汲取实战经验的生动课堂。中国空军从中洞察出一条至关重要的启示:未来的歼-20,绝不能再携带火箭弹奔赴战场。

当今的俄乌战场,已将现代防空与电子战的复杂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过往那些被视为能够轻易撕裂防线的远程火箭弹和滑翔炸弹,如今在密不透风的防空网和强大的电磁干扰下,要么被无情拦截,要么偏离目标,其生存率和命中率均遭遇断崖式下跌。

以乌军后期获得的GLSDB滑翔弹为例,到了2024年,俄军的电子压制手段已使其形同虚设。直到2025年,美国为其进行了抗干扰升级后,才敢重新向乌克兰交付。这桩桩件件,无不昭示着当今战场的本质——“你以精确打击,我便精准反制”。

不止于滑翔炸弹,俄军针对HIMARS这类远程火箭炮,也在持续演进拦截技术并调整战术部署。如今,妄图依靠“拿来就用、一用就灵”的防区外火力实现即时打击,已然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由此,一个核心问题摆在我们面前:在这样一场“拦截无商量、干扰常态化”的战场环境中,作为中国空军的王牌战机,歼-20是否还有空间容纳火箭弹?答案无疑是否定的。让我们深入剖析俄乌战场的深刻教训,结合歼-20的独特设计理念,来阐述这一必然选择。

展开剩余82%

一、俄乌战场的铁证:火箭弹的“致命软肋”暴露无遗

随着俄乌冲突的深入,“拦截”与“抗干扰”早已成为双方日常博弈的关键课题。

从2023年至2025年,俄军不断精进其野战防空体系。前线防空节点与预警雷达实现无缝对接,使得GMLRS等弹道轨迹可预测的武器,被拦截的概率显著提升。同时,俄军的后勤枢纽、指挥中心或向后收缩,或强化防御工事,即便远程火力得以穿透,也难以造成实质性打击。

这并非单纯的“哪款导弹更先进”的较量,而是“你的体系能否压制我的体系”的体系对抗。

更为关键的是电子战的运用。GLSDB这类依赖卫星导航和数据链制导的滑翔弹,一旦遭遇强电磁干扰,便会“迷失方向”,要么偏离预定航线,要么直接脱靶。美国为此不得不耗费精力进行抗干扰加固,直到2025年才得以重启交付。

这充分说明,现代战争的首要任务是“不被敌人洞悉,不被敌人压制”,而非寄望于通过数量取胜的概率游戏。

火箭弹那固定不变的飞行弹道,在当今的防空体系面前,简直如同在自身身上贴上了“重点打击”的标签,极易成为拦截目标。

二、歼-20的“核心命门”:挂载火箭弹无异于自毁隐身

歼-20的设计初衷并非追求“弹药挂载量最大化”,其核心优势在于“内置弹舱”及“先敌感知、先敌开火”的能力。

无论是官方资料还是军工领域的论述,都清晰表明,歼-20的主弹舱用于装载中远程空空导弹,而侧弹舱则配备近距格斗弹。其设计理念便是“关门打仗”,以此最大限度地抑制雷达反射,实现卓越的隐身效果。

然而,一旦在机翼外挂载火箭巢,便彻底背离了这一设计初衷:首先,火箭巢外挂会显著增大飞机的雷达散射面积,使隐身优势荡然无存;其次,火箭巢会扰乱飞机的气动外形,影响飞行性能;再者,火箭弹本身缺乏精确制导,弹道易于预测,抗干扰能力薄弱,恰恰落入了当前防空与电子战的“射程”之内。

因此,试图通过外挂火箭弹来“弥补”歼-20的火力,不仅得不偿失,更是对其隐身设计的根本性破坏。

此外,美国国防部在评估中国军力时也曾提及,解放军正积极借鉴俄乌战场的经验,将抗干扰、防封锁、体系对抗等要素融入训练与装备发展中。

顺应这一趋势,淘汰掉“毁伤隐身、效率低下”的火箭巢,本身就是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24年底至2025年初,网络上曾流传歼-20执行“野兽模式”的照片和视频,其机翼挂架上携带了多枚中远程空空导弹。这实际上是一种“灵活战术选项”,例如在制空权较为稳固,或有预警机协助的情况下,可以适度牺牲部分隐身性能,以携带更多弹药,使歼-20扮演“远程导弹卡车”的角色。

但即便如此,外挂的依然是具备制导能力的导弹,而非缺乏制导的火箭弹!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:现代空战早已摒弃了“漫无目的地扫射”的模式,取而代之的是“见即击,远程精准拦截”。

三、歼-20的未来弹药配置:三条“精准打击”路线方为正途

既然火箭弹已不再适用,那么歼-20的弹药配置又该如何优化?方向清晰明确,主要聚焦于三条“精准打击”的路线:

第一条:以内置弹舱为主,外挂弹药视情况而定

歼-20的核心战斗力,源于其弹舱内的中远程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近距成像红外导弹。在保持隐身作战状态下,这些武器将确保歼-20在第一波打击中取得先机,并保证命中率。

只有在两种特定情况下,才会考虑外挂弹药:一是作战空域极其安全,二是得到预警机(如空警-500)的支援,协同执行“远距离探测、远程发射”任务,此时外挂中远程导弹,以增加弹药储备。

但无论如何外挂,核心始终是制导武器,绝不能让歼-20的隐身优势付之东流。

第二条:对地对海打击,追求极致精准

俄乌战场已用血的教训证明:若弹药抗干扰能力不足,且无法与其他传感器(如卫星、僚机)协同运作,即使是所谓的“精确武器”,也可能沦为“笨拙的弹药”。

对于歼-20而言,执行对地对海打击任务,不应重蹈“抛射火箭弹进行区域覆盖”的覆辙,而应建立起与远程传感器、有人/无人僚机、地面或海上火力之间的深度数据链——例如,使用具备抗干扰算法、抗阻塞天线,并在末段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的制导弹药,在最短的“暴露时间”内完成投送。

这需要飞机、弹药、指挥链路的全面升级,绝非简单地增加几个火箭巢所能应付。

第三条:未雨绸缪,“反干扰、反拦截”成为关键

2024年至2025年的俄乌战场,其教训尤为直白:谁能在强电磁环境下坚守导航与制导信号的完整性,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。

美国为GLSDB进行抗干扰改进后方敢继续交付,以及俄军拦截效率的不断提升,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逻辑:歼-20的优势并非在于“降格充当火箭弹投放机”,而是在于利用其隐身能力与信息优势,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压缩敌人的反应时间,使其难以拦截、无力防御,从而将高价值的精确弹药准确送达目标。

结论:歼-20弃用火箭弹,是深谙战争之道之举

因此,“歼-20决不能再携带火箭弹”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实战的专业判断。

火箭弹固定的弹道、孱弱的抗干扰能力,与歼-20的隐身设计、“抢时间争胜”的作战理念格格不入;加之俄乌战场“你来我往、持续升级”的拦截与抗干扰循环,无制导的火箭弹早已沦为战术淘汰的对象。

设想台海、西太平洋等高强度对抗场景,歼-20未来或许会根据实际情况,在“全隐身内置弹舱模式”与“有预警机协助的外挂制导导弹模式”之间灵活切换,但绝不会再为无制导火箭弹预留空间。

这并非追求“火力越多越好”的浪漫主义,而是对效费比进行理性计算后的冷静选择——一支现代空军从实战中淬炼出的真理异常朴素:让弹药适应飞机与战场,而非为了使用老旧弹药而牺牲先进飞机的核心优势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好用的发膜有哪些?【强韧发丝,修复奇迹】_头发_秀发_自然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皇冠怎么开账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